小姐,睡觉一晚得多少钱?--谈汉语的纯洁性

前几天,阿惠从新加坡留学归来,进入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工作.回来前她将博士论文的一个章节从网上传给我,央我看看,帮伊在文字上润湿一下.联想其平时给我的伊妹儿,偶尔夹有英文单词,看来才离国六载,就患上了中国人在国外常患的病.平时说话时不假思索地夹杂另一个语言的单字或句子。这种“杂碎式”的说话方法,说得正面一点儿,是“语码转换”(code

switch),即自觉或不自觉地借用另一种语言的词和句以达到交流的目的,这似乎在某个程度上可以增加对话的趣味,也更为亲切。

不过,对于许多所谓通晓双语者而言,语码转换说白了,只是种“懒惰”的表现,懒于认真地去思考如果交谈的对象只谙一种语言,应该如何精准地与他沟通。

曾经听说一个新加坡的朋友初到上海,有一回走到上海籍同事跟前,这样的一句话冲口而出:“你有没有paper

clip?”对方自然是不晓得她要什么。不管如何努力搜索记忆,就是想不起paper

clip的中文说法,只好这么形容:“就是固定纸张的夹子……”

“你是说‘回形针’吧?”同事问,她赫然发现似乎从来没使用过这三个字,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上。

不仅因语码转换让人摸不着头脑,词汇不恰当的应用,也制造了许多尴尬的场面。另一个新加坡籍的朋友告诉我,她到沪上某家餐馆去,劈头就问侍应生:“你们几时关门啊?”

侍应生一脸不悦地说:“这位女士,你怎么咒我们关门呀?”朋友这才发现用词不当,应该问对方餐馆什么时候打烊,于是连忙道歉、纠正说法。

同样发生在餐厅的相关糗事还有不少,印象最深刻的是以下两个与华语发音不准有关的笑话。话说有个平时鲜少用华语与人打交道的华人,到一家中餐馆去,居然问女侍应生:“小姐,睡觉一晚多少钱?”

对方起初不搭腔,只是狠狠地瞪了客人一眼,怎知他“不识趣”地多次重复同一个问题,女侍应生只好向经理求助,后来才弄清楚,顾客原来是要问:“小姐,水饺一碗多少钱?”

另外一个笑话则是,一个被中国人称为“假洋鬼子”的“香蕉人”到餐厅去,问侍应生:“你有病吗?”这个侍应生可恼火了,回了句:“你才有病!”

同样的,经过一番的“鸡同鸭讲”,侍应生才弄清楚了顾客要问的是:“你有冰吗?”

我们经常会因为中国菜单和标语等所出现的“中式英文”(Chinglish)笑得人仰马翻,我也曾在前年的一篇博文中<<星级酒店的菜名让我汗颜>>大力地批评餐馆不该把著名川菜“麻婆豆腐”翻译成beancurd

made by a pockmarked woman(满脸雀斑女人做的豆腐)。

下回,当我们嘲笑面包店里的大婶念不出“croissant”(牛角包,也有人把它音译为“可颂”),或试衣间里的阿姨分不清英文字母“L”和“R”的读音时,我们也应该想想那个问女侍应生“睡觉一晚多少钱”的食客。当我们觉得某人很吃力地用外语完成一个句子时,我们也该想想自己是否能纯粹以母语串成一个完整的句子。

虽然中国不会因为翻译好菜单或标语就与世界接轨,不懂得中国文化与价值观者也不可能因为把华语说得溜,到中国闯荡就能如鱼得水,但语言、语文的掌握能避免不必要的尴尬场面,不失为沟通交流的关键。现在我们国家加大汉语推广的力度,我想这也许文化输出的一大功德了.

昆明十大KTV 昆明好的ktv有哪些 昆明大型KTV会所排行榜→MAIGOO生活榜
松下130报价是多少?松下130配置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