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朋友圈被鱼丁糸刷屏了。
他们重制了老曲,并命名为《鱼丁糸不同名专辑》。
“同名专辑”我们经常看到,但“不同名专辑”真是第一次见。
虽然字眼略显陌生,但完美贴合鱼丁糸的职业生涯,而且也只有他们适用。
2019他们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危机。
遭前经纪人背叛,吴青峰被告,歌曲的版权问题,甚至连自己取用了十几年的团名“苏打绿”都岌岌可危。
经历数月的官司,前经纪人禁止他们使用“苏打绿”一名,并下架过往所有的音乐作品。
面对费劲心思的条款和商业限制,即便他们作为创作者,依然没有反抗的余力。
既然如此,那好,我们改名。
2020年上半年,他们以全新团名“鱼丁糸”问世。
虽然团名让大众一脸懵逼,但这却是一种有声反抗。
只要人还活着,谁也别想阻止我们歌唱。
改名后,截止到目前共发了5首单曲和一张专辑。
这期间,吴青峰依然没有停止打官司,不过以前的歌曲版权还是未能回到自己身边。
既然如此,他们决定重新录制。
因为词曲版权在吴青峰手里,他可以采取重制的方式让作品回归。
这次他们把“苏打绿”早期创作的21首作品重塑,让老曲有了新活力。
《鱼丁糸不同名专辑》虽透着些许无奈,但更多还是一种反抗。
不管你如何限制我们,面对作品永远不可能妥协。
专辑概念中,他们也发出了#自己的专辑自己作主#、#重新来过任性加倍#等话题,以此表明自己的态度。
录制期间,乐团六人一直在摸索自己该如何对待过往作品。
踏进录音室发现,他们无需刻意回想,过往的一切早已刻骨铭心。
整张专辑共收录21首作品,分为两个部分。
Disc 1重制了苏打绿2005年发行的同名专辑《苏打绿》。
Disc 2重制早期发行的单曲和EP。
《苏打绿》作为他们第一张专辑,释出即巅峰。
作品风格以摇滚和抒情为主,不少人看来,这也是最能代表苏打绿的一张专辑。
第二年,他们就入围了金曲奖最佳乐团。
虽然该奖最终被董事长乐团拿走了,但苏打绿的名字开始在乐坛传开,《苏打绿》中的作品也经常出现在大众的哼唱声中。
在重制的作品中,评论数最快破千的是《频率》,它也是原专中流传最广的。
频率音乐:鱼丁糸 – 鱼丁糸不同名专辑
评论区回忆满满。
“高中的时候这是我最喜欢的课件铃声。”
“这首歌是我喜欢上苏打绿早期的几首单曲循环之一。”
说实话,这张专辑并没有出现在我的青春里,所以聆听重制版本过程中,没办法陷入回忆,更多是站在赏析新作的角度去聆听。
吴青峰的旋律写的太好了,主歌到副歌一气呵成,全程保持着极高的旋律可听性。
比起17年前,他的演唱也精进不少,气息强弱对比处理的很明显,副歌旋律推进过程中,诠释也更有层次感。
值得注意的是,小提琴的演奏也是作品另一大亮点。
间奏和尾奏的Solo部分,我听醉了。
《是我的海》也是一首抒情作品,旋律耐人寻味。
从他们的改编中,我能听出岁月沉淀后的味道。
这里不仅有鱼丁糸对过往的拾忆,也有听歌者的成长轨迹。
作品的创作背景是因为2003年SARS疫情导致金旋奖停办,那时还是新乐团的苏打绿忙活了一段时间,本想一鸣惊人却最后搁置了。
没想到17年后的再编曲,也是在疫情笼罩的环境下进行。
编曲一切从简,突出人声。
苏打绿在这首作品中的演唱非常“裸露”,他外化了所有内心情感,每一个乐句情绪都非常浓烈,中间好几次出现了哽咽,对于被激发出的情绪,他已无法控制。
Disc 2中的作品更加注重乐队间的配合,在个人情绪上有所减弱。
收录的10首作品,对普通大众来说相对陌生。
虽然没有熟悉的作品,但重制的质量都很高。
我特别喜欢《鳟鱼》。
听完他们的编曲,我立刻想到舒伯特的钢琴五重奏《鳟鱼》。
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相互配合,像是一次家庭会议。
小提琴主导,中提琴和大提琴做配合。
吴青峰的声线非常贴合中提琴音色,虽然四重奏是主角,但人声的加入丝毫不突兀。
整体听感很丰满,空间感很大。
当然,《鱼丁糸不同名专辑》中还有很多值得细品的作品。
《后悔莫及》、《忧愁》 、《I Dont’t Care》…
如果大家有时间,真可以认真聆听全专。
它既是重生,也是新生。
词曲没变,乐队位置没变,但乐器的音色和演唱者的心态变了。
回顾17年的作品,仿佛就在昨天。
这些年,他们经历很多事,也成长许多。
音乐技术更加成熟,情感拿捏也更加精准。
虽然丢掉旧装,换了新衣,但音乐响起,我们准能认出他们。
这不仅是听众对音乐有着特殊记忆,更是他们有着爬回约定地点的决心。
即使失去从前的身份和作品,也依然能重制夺回版权。
至于那些被迫下架的音乐,早已流入听众心里。
只需简单提醒,即可唤醒大众内心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