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亶父寻新壤,清晨驾马频策缰,沿着渭水朝西方,发现岐下土地广。在这娶了美太姜,共察地形谋建邦。
周原肥沃好地望,苦堇苦荼也似糖。于此谋划又商量,于此占卜讨吉祥。兆示周人止此方,于此建邦必兴旺。
于是安心止此方,分左分右定中央,统理土地明界疆。开垦田亩垄成行,从西到东周原上,周人个个干活忙。
召来司空管工程,召来司徒劳力掌,宫室家园规划忙。拉出绳墨直又长,树起夹板擂土墙,首建宗庙见信仰。
装土入筐声腾腾,倒土上墙声轰轰,举石夯打声登登,铲刀削墙声彭彭。百堵高墙平地起,众声混杂淹鼓声。
于是筑起大城门,城门高耸真雄壮。于是建起大宫门,宫门庄严又堂皇。于是堆起高社坛,聚众誓师声势壮。
而今不惧敌愤恨,不失邻邦相聘问。看那柞栎挺拔了,出行道路畅通了。昆夷祸患退伏了,侵扰平息太平了。
虞芮两国质盟成,文王感化礼让生。我有聚民的精英,我有觉民的贤卿,我有良士效驰骋,我有猛将戍国境。
解说
先解释几个字词:
1.“瓞”,音迭,小瓜
2.“土”,音杜,水名。
3.“沮”,音义同徂。
4.“漆”,漆水。
5.“亶父”,“亶”音胆,就是太王,王季之父。
6.“陶”,借为掏。
7.“复”,旁穿之穴。
8.“穴”,向下掏的地穴。
9.“家室”,房屋宫室。
10.“来朝”,第二天早晨。
11.“率”,沿着。
12.“岐下”,岐山之下。
13.“及”,婚配。
14.“姜女”,太姜,亶父之妃,王季的母亲。
15.“胥宇”,“胥”,相,视察。胥宇,考察地势,选择止居之地。
16.“周原”,岐山之南。
17.“膴膴”,膴音武,肥沃。
18.“堇”,音谨,一种野菜,味苦,又名苦堇。
19.“饴”,音移,麦芽糖。
20.“爰”,于是。
21.“契”,刻。
22.“时”,美。
23.“廼”,乃。
24.“慰”,安。
25.“宣”,开垦。
26.“亩”,开沟筑垄。
27.“周”,遍。
28.“司空”,掌管营建之事的官。
29.“司徒”,掌管土地和调配劳力的官。
30.“绳”,绳墨。
31.“缩版”,筑墙夹土的板。
32.“载”,同栽,树立。
33.“捄”,音揪,铲土入筐。
34.“陾陾”,音仍,铲土声。“薨薨”(薨音轰),“登登”,“冯冯”,皆为拟声词。
35.“度”,音夺,投,投土于夹板内。
36.“筑”,夯土。
37.“削屡”,“屡”音楼,隆高;削屡,把土墙隆起的地方削平。
38.“鼛鼓”,“鼛”音皋,大鼓名,长一丈二尺,声音深闷而宏大。建筑时敲鼛鼓以助役。
39.“皋门”,城门。
40.“伉”,音抗,高大。
41.“应门”,宫庙正门。
42.“将将”,庄严堂皇。
43.“冢土”,祭祀土神的神坛。
44.“戎丑”,大众。
45.“肆”,转折词,“而今”之意。
46.“殄”,音舔,灭绝。
47.“问”,聘问。
48.“柞”,灌木类,丛生有刺。
49.“棫”,音域,丛生小木,有刺。
50.“兑”,通。
51.“混夷”,“混”音昆,西戎之一,又作昆夷。
52.“駾”,音退,受惊奔逃。
53.“喙”,音惠,气短病困的样子。
54.“质”,评断。
55.“成”,平息。
56.“蹶”,感动。
57.“生”,百姓。
58.“予”,周人自称。
59.“疏附”,使民亲附之臣。
60.“先后”,先觉觉后觉。
61.“奔奏”,奔走效力之臣。
62.“御侮”,抵御外侮之臣。
《绵》也是周族史诗之一,此诗接着《大雅》的前两首诗,继续追溯周人先祖。主要的内容是诉说公亶父的功业德行。公亶父,王季的父亲,文王的祖父,武王克商之后,追谥为“太王”。他在周族发展史上是一个关键人物,《鲁颂·宓宫》说:“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剪商。”认为周族代商而君临天下的事业,是自公亶父开始的。下面我们就结合这首诗和其他历史资料,谈谈这一时期周人的发展情况。
古公亶父像
《史记》中说:“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古公亶父”实际是自司马迁以来对“公亶父”的误称,“古”是古昔之义,“公”是当时周人对首领的称呼,“父”是男子之美称。所以我们直接称他为“公亶父”。公亶父即位之后,发展农业,行仁政使人民安居,得到了周人的拥戴。可是,由于周边夷狄的侵伐骚扰,“熏育戎狄攻之”,周民不能安生。公亶父想到夷狄之所以侵略,无非就是为了货财,于是就献货财给夷狄。可是,夷狄收下了,还是不停攻打周人,公亶父认识到,夷狄不只是想要货财,还想要周族的土地和人民。夷狄的做法激怒了周族人,大家都想和夷狄大战一场,好好教训一下这些贪得无厌的家伙。
可是公亶父却说:“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踰梁山,止于岐下。”公亶父认为人君存在的意义就是有利于人,如果开战的话,许多百姓就会死伤,如果百姓生活幸福,谁做君王不都一样吗?所以他就率领亲戚从属离开了。
公亶父这段话,很可能是司马迁借其口,表达自己对君王的认识。实际上,当时周的宗主国——商的统治渐衰,“诸夷皆叛”。正是由于商统治力量衰微,无力制止四边夷狄对其属国的攻伐。当时侵伐周族的不止昆夷一支游牧部落,还有串夷、猃狁(读险允)等,周人同他们硬打是打不过的。在这种形势下,公亶父才率领周人离开故地豳,重新寻找安居之地。
公亶父带领人民沿着杜水,一直来到漆水旁,直到岐山周原。在这里,公亶父娶了姜族的女儿,就是太姜,“爰及姜女”,“及”是婚配的意思。公亶父得到了姜族的支持,在周原开始定居。原来周族住的房子都是挖掏的复穴,所以诗中说“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到周原后,公亶父“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史记》卷四),生活方式从此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周族自后稷开始,就比较重视农业,因而农业比较发达。公亶父选择在周原定居的原因,是因为周原北依岐山,南临渭河,西傍汧(音千)河,东近漆水,由此形成天然的防御屏障。更主要的是这里土壤肥沃,肥沃到连苦菜吃起来都是甜的。
在这里公亶父同太姜一起勘察地形地貌,规划周原的土地,看看该在哪里耕作,在哪里居住,在哪里修建防御工事等。考察完毕之后,还要审慎再三,用大龟甲来问卜:在此居处是否会吉祥安定?“爰始爰谋,爰契我龟”。占卜的结果也很吉祥,于是就决定止居此地,并策划具体的都邑营建事宜。有这么一位为民操劳的首领,周人的热情也很高涨,做起事来也特别有力量。“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鼛鼓弗胜。”周原到处都是铲土声、投土声、夯打声、修墙声,还有人们有节奏的呼喝声,热闹的劳动场面,以至于连鼛鼓声都听不到了。
在公亶父的率领下,周族安居在周原,且逐步强盛起来。故地豳人和其他地方的人,纷纷前来归附。在国力渐强之后,公亶父吸取以前的经验,为了防止夷狄侵扰,一方面加强军事力量,一方面建立起军事防御机构。还特别筑了一个高台,作为大社神坛,以期能获得神灵的保佑。这同时也是对昆夷等的威慑。因为在古代,战争中的俘虏常常用来祭社。诗中说“乃立冢土”,冢是大的意思,周人筑建了一个大大的社坛,可见其对自己军事力量的信心。
公亶父这些举措都为后来的王季、文王的功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诗中最后一段就直接讲到了文王。“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文王继承先祖之业,又以仁德发展之,在虞芮质成之后,诸侯先后来亲附。至此,周邦人才济济,各种能臣善士都围聚在文王身边,为伐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追溯历史可知,“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剪商”,不为虚言。
编辑:采青
特约编辑:高擎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