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多少次你明明完成了眼前的任务,却依旧感到对自己的能力充满怀疑?即使在非常擅长的领域,许多人依然会不自信,甚至对新挑战感到逃避。这种现象究竟为何而起?最近,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和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揭示出了潜藏在这一心理现象背后的秘密。
研究发现,许多人的缺乏自信,源于一种叫做"元认知扭曲"的心理机制。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在反思自己能力时,常常与事实背道而驰。参与这项研究的人们经过一系列的测试,结果显示,那些有抑郁或焦虑倾向的人,往往会忽视自己完成任务时的信心瞬间。相反,他们更容易关注自己不自信的时刻。这种错误的心理认知,让他们即便在成功之后,依旧对自己能力持怀疑态度。
以“帮助水果镇居民采摘水果”为例,研究参与者需要运用视觉和记忆技能来完成任务。尽管调查显示,他们顺利完成了这些任务,然而他们对于自身能力的更新,却受到挑战。即便是表现优异的结果,也无法改变他们内心的自我怀疑。
卡蒂亚尔博士指出,有焦虑和抑郁倾向的人,通常会将注意力放在负面反馈上,显得无比脆弱。通过引导他们关注那些成功的时刻,这些人可以逐渐恢复信心。但现实中,很多人并不知道如何去看待自己,无法正确评估自己的表现,导致自信心长期低落。
让我们来进一步理解,优质的正向反馈在心理健康中的重要性。研究表明,积极的外部反馈可以有效帮助那些缺乏自信的人更新他们对自身能力的认知。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成功时,心中的那道“无形障碍”就会慢慢瓦解。针对这一现象,专家建议,周围的人应该给予更多的激励与肯定,帮助他们看到自身的亮点,逐步建立自信。
那么,如何具体去实现这种改变呢?首先,养成记录成功经历的习惯,每一次的小胜利都值得被铭记。其次,进行积极的自我对话,也就是学会与自己和谐沟通,时刻提醒自己过去曾经的成就。此外,可以尝试不同的正向心理学技巧,帮助重建对自己的信心。
就像这一研究所揭示的那样,人的思维方式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能力。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那些克服恐惧与怀疑的时刻,而不是沉溺于负面的自我评价。若能考虑灵活运用外部反馈,以及定期进行自我反思,定能重塑信心,迎接人生的每一次挑战。
无论你是职场白领、学生还是各个领域的奋斗者,都可能在某个时刻遭遇到自信缺失的问题。认清这一心理机制,及时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掌握应对之法,才能在生活的每一个阶段继续勇敢前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